如果房价暴跌,买房会更容易么
编辑:漯河楼市网
2018年07月17日15:31
来源:漯河楼市网
摘要:房价,关乎国计民生,牵动着天下老百姓的心。房子的事,不光是一套房这么简单,还牵扯到教育、出行、购物、居住体验和生活质量。常人要买房,往往要动用多年的积蓄,一旦定下来,再想更换也绝非简单之事。
房价,关乎国计民生,牵动着天下老百姓的心。房子的事,不光是一套房这么简单,还牵扯到教育、出行、购物、居住体验和生活质量。常人要买房,往往要动用多年的积蓄,一旦定下来,再想更换也绝非简单之事。
都说房价高、买房难,那万一房价暴跌,买房就会变容易吗?这个问题虽不现实,但也有很多小伙伴心存疑虑;尤其是想买而不得的“万年刚需”,总是希冀调控更严一点,房价多跌一点。实际上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所有人都承受不起相应的后果。不信,且听楼盘君慢慢道来。
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走过了十余个年头。这十年来,商品房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被称为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毫无疑问,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首先就离不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盖楼建房不可避免。如果还像从前“大锅饭”时代那样,实行住房统一分配,无疑会滋生很多人的惰性思想;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便越发凸显出来。
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了广泛深远的住房制度改革。一方面盘活了经济,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但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由于资本逐利的必然性,房地产市场的粗放式发展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炒房现象频繁,违规销售和暗箱操作的增加,房价越来越高… 当这些弊病开始逐步“反噬”经济效益时,原来好的东西便开始走向了对立面,即经济学里常说的“资本边际效益递减”。
房价上涨有诸多动力,从政府层面看,大规模的市政基建开发需要动辄亿万的资金,而土地财政为此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收入。高速、桥梁、地铁、绿化,这些非盈利性质的公共项目,光靠税收来源是远远不够的,而权属于国家的土地,从原则上来讲,是商品化变现的优良标的。从企业层面来看,资本当然趋向于挣钱的领域,这是市场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看懂了这一层面,就能理解为何房价上涨容易下跌难了。但凡事过犹不及,房价不合理的上涨已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负面效应:国民工资水平跟不上,物价协同上涨造成生活成本剧增,房地产业挤占了过多贷款份额,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短缺(融资难);在社会福利体系尚不完善健全的情况下,失业率增加的后果将呈倍数效应放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而手里有闲钱的,能想到的低风险保值手段,便是买房。
如果房价暴跌,最先遭殃的是有房一族,贷款还得照旧还。除了自住的刚需,自有资产大规模缩水,无疑会引发“变现潮”。都想早点把房子倒腾出去,可市场短时间内消化不了那么多需求,又反过来加剧固定资产贬值。
接下来的事就值得玩味了,大规模资产变现,这么多的“闲钱”涌入市场,人们会想干嘛?有人说炒股,因为股市和楼市是资本市场的一对孪生“姊妹花”,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楼盘君想说您省省吧,真到了那个时候,房子都靠不住了,谁还敢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废纸”和“红绿曲线”?还不是加紧采购生活用品,能买一点是一点,让自己在通胀中少蒙受一点损失。
钱不值钱了,到手的工资能购买的等价商品也减少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为了缓解通胀,钱根子必须得收紧,抑制市场上流通的资金规模,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动用利率、准备金杠杆。利率大规模上浮,反应最为敏感的便是实体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渠道收窄融资难度加大,市场经营变得愈发艰难,失业率上升,人们生活压力剧增,更加买不起房。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还将引发税收缩水。况且,房价暴跌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房地产业外,建材、化工、供电、水气、五金等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将“广受荼毒”,继而通过金融市场发酵,引发全行业经济大危机。
如果各位看官还不够明白,那我们再从微观角度具体分析。举个栗子,假设市场上本来有100套房子(不论租售),每套房价值100万,这1亿元的商品房市场刚好满足100个人的居住需求,达到了市场资源配置下的供求平衡。这时单套房产的价值由100万突然暴跌至20万,整个市场缩水到原来的五分之一,自有住房者大规模抛售资产,使供应量暴增至150套,而这多出的50套空房子则成了过剩的“无效需求”,贬值的货币价值也无力提供原来等价的购买力。
看到这里,还有人觉得房价暴跌是好事吗?恐怕没人敢这么想。不管你有没有房,买不买房,暴跌的房价最终会通过金融杠杆加倍“反噬”你的工资和银行卡里的存款。而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剥离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使房价实现“软着陆”、平稳回归合理区间,正是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要义所在。
——共 [1] 页——
关键字:漯河楼市、漯河房地产、漯河房产、漯河地产、漯河房价、漯河新楼盘、漯河房地产市场行情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处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针对文章有什么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18639005110)